一、免疫防线的构成:
一)人体共有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
(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
异物。
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
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
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第三
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二)、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 :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
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
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
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
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
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
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及时将抗原清除。
3、效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
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 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
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
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三)、细胞免疫 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
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来消灭和清除这些抗原。细胞免疫的基
本过程,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 这一阶段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基本相同。
2、反应阶段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
应T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
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 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
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
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
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与此同时,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
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
来发挥免疫效应的。例如,白细胞介素-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强
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由此可见,
特异性免疫反应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
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
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这就是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
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也是,病人以后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之所以出现肺炎,心肌炎,
肾功能衰竭等等病理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病毒在人体进入以后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在
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引起的继发损害。炎症是机体因感染损
伤及心理刺激引起的内稳态紊乱作出的正常反应。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
中和侵袭的病原体,修复受损组织和促进伤口愈合。炎症的特点是前炎性介质的释放,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吸附分子、血管活性介质以及活性氧等。炎症早期
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前炎性介质,在触发局部炎性反应时有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过量细胞因子的产生能够引起的比激发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害例如全身各处的血液凝
固,组织的损伤,低血压甚至死亡。而不是病毒直接引起来的,是我们人体和病毒战斗
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说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是治疗是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
素。当然防止病毒侵入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二、中枢神经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
近10年的研究认为免疫系统不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系统。中枢、自主神经系统
及免疫系统三者通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神经肽等物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及自主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轴共同调节免疫反应过程。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神经系
统参与免疫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激活中枢反应的神经体液机制。(1)由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群释放细胞因子。(2)、体液路径。循
环中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与存在于室周器和脉络丛的类细胞巨噬细胞上的Toll样受
体结合,从而引起前炎性介质的释放。(3)、血脑屏障上细胞因子转运蛋白介导。
(4)直接通过周围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这是炎症反应的第1步,最终引起迷走神经
传出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这是我们针刀切入治疗的关键点。
2、中枢感知免疫反应的解剖与功能。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受到高级神经
环路的功能调控。一方面细胞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缺乏血脑屏障的延髓最后区。另
一方面传出纤维,传递信息,进入孤束核这个核是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相
会之处。并能调控自主神经功能与内分泌功能的相互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在神经
免疫沟通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中转站。
3、中枢免疫的相互作用。第一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释放因
子,该因子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到垂体前叶,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该激素,
经周围循环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糖皮质激素。第二交感神经对免疫的调节。在免疫调
节方面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起抑制作用。交感神经对免疫的调节通
过体液和神经两条通路。研究表明。所有的初级和次级免疫器官均受交感节后纤维发
出大量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后支配各免疫器官的交感神经末端主要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引起局部的免疫反应。第三体液途径,该途径主要由肾上腺
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调节全身免疫系统。我们要注意点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致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对免疫的调节也是
我们针刀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一个切入点。
4、通过针刀的松解使免疫器官的功能恢复或增强特别是胸腺,脾脏骨髓筋
膜紧张和致密化,增加免疫器官的血液供应。也是我们针刀治疗一个关键点。
三、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肺炎等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机理探讨。
所有的感染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支原体等都是绝大多数通过免疫系统的防御,
只是各个层次的免疫器官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所以出现的表现不同,但绝大多数不
是微生物直接损伤。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全身
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
1、过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感染或者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
制的、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全身性瀑布样的炎性反
应综合征。败血症也可以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
而出现的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外科学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得最早,随后儿科等临床医生关注到病毒性肺炎特
别是危急重症患者中出现了SIRS病理过程。他们认为感染、胰腺炎、局部缺血、多发
创伤及组织的损伤、失血性休克、免疫介导的器官损害、外源性的炎性介质如肿瘤坏
死因子的使用等等。内源性抗炎介质的释放能够对抗炎介质,有助于减轻SIRS引起的自
身组织的破坏,但过量释放时将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增加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结
果从另一方面诱导和加重器官的损伤。
2、SIRS的实质是机体过多释放炎症介质。
SIRS实质是机体过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使许多生理生化及免疫通
路被激活,引起炎症免疫失控和免疫紊乱。其发生和发展决定于: ①刺激的大小;
②机体反应的强弱。
SIRS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失控反应:现已知机体在启动炎症反应的同时,抗炎症反应也
同时发生。正常炎症反应可防止组织损伤扩大,促进组织修复,对人体有益,但过度
炎症反应对人体有害。据此认为从炎症反应、SIRS到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是一个顺序性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瀑布样的效应。
体内发生的5种炎症免疫反应为:
1) 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程度对等,仅形成局部反应。
2) 有限的全身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程度加重形成全身反应,
但仍能保持平衡。
3) 失控的全身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不能保持平衡,形成过度
炎症反应即SIRS。
4) 过度免疫抑制:形成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对
感染易感性增加引起全身感染。
5) 免疫失衡(immunologic dissonance):即失代偿性炎症反应
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 response syndrome, MARS)造成免疫失衡,
导致MODS。
上述结果表明SIRS既可能是促炎症反应的失控,抗炎症机制受抑,也可能
是两种机制的平衡失调。但无论是SIRS,还是CARS、MARS均反映内环境失去
稳定性,继续发展,最终造成器官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即发生了MODS或MOF。
3、病毒感染与SIRS的关系。国内外临床工作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病毒感
染也可造成SIRS或类似SIRS的免疫紊乱。EV71病毒是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
之一,大量的研究证实EV71也可导致SIRS。从这个角度对手足口病可能出
现的免疫功能紊乱提前干预和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转归。对于EV71引起SIRS
的发病机理,还有很多的盲点,这将会是以后研究的方向和热点,从预防和
治疗SIRS角度,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和不良预后的预防也将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几次病毒大流行,包括SARS、H5NI甚至从目
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进入SIRS-MOF这个序贯性过程成为致死病例的主要
原因。而究其根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SIRS或类似SIRS的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
多器官衰竭。对于这些病毒除了有效预防,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该从预防和控
制SIRS的角度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考虑,从而有效地避免MOF,提高这些严重
病毒感染的预后。2019年1月份《重症医学》杂志发表的《EV71病毒感染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进展》文章中,明确了病毒感染和SIRS的密
切关系。
4、钟南山院士于2020年2月2号接受中央新华社采访时介绍,病毒对机体
的损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病毒破坏机体细胞导致的直接损伤;二是破损的
细胞组织引起的间接免疫损伤。一旦自身产生的免疫反应过强将可能导致更加
严重的机体损伤,从而导致严重疾病。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的肺损伤机制:①肺是全身静脉回流的主要滤器,
全身组织中回流的许多代谢产物和毒物在这里被吞噬、灭活和转化。②创伤或
感染时的大量坏死组织、内毒素等可激活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补体系统
等,一方面,这些效应细胞可以通过在肺血管内淤积阻塞、黏附于内皮细胞等
对肺造成直接损害;另一方面,它们释放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损
伤肺组织,明显削弱肺防御功能,更利于细菌从呼吸道入侵出现继发的细菌感
染。从而出现了肺部的炎性渗出,水肿甚至粘连、疤痕、堵塞从而出现肺间质
纤维化,甚至出现肺功能不全或者肺功能的衰竭,主要表现在通气和或换气功
能发生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气短,体现肺脏功能的生
化指标和血气指标发生改变。而我们从解剖和生理学的观察就会发现肺主要靠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我们已经就提到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支配内脏
功能时同时也参与了免疫功能的调控和调节。一旦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出现了
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在神经传导通路上的软组织或者骨性结构发生了改变使
神经受到卡压或者牵拉等改变。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主要是在这方
面很少进行这方面深入研究)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在SI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但是我们按照针刀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原理可以推测上述神经肯定参与了
甚至在受到创伤、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后启动了
SIRS的病理过程。按照以上的理论针刀治疗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可以从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功能改变入手。主要处理茎突前缘(中医针灸的翳风
穴)、颈前筋膜、颈椎的前后结节、胸1-4的棘间韧带、肋横突关节以及枕椎
肌群等部位。
5、迷走神经从颅内出颅骨外主要通过静脉孔而在茎突的前缘往下行走进入到
颈血管鞘内沿途发出了,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和新切管子。而我们的颈部筋膜
是一个多层次的封套筋膜结构。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
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
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
迷走神经损伤可收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n.vagus)
为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支配咽、
喉的横纹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此核发出的副交感节
前神经纤维,在脏器内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副交感节后
神经纤维分布到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般内脏感
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树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也
分布于胸、腹腔的脏器。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数量最少,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
神经节
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
副交感神经纤维。而迷走神经在免疫的过程中,主要的是调节体液免疫,它的调
节机理是内脏迷走神经的内脏纤维及小动脉走形而进入到胸腺、脾脏、骨髓等器
官。形态学研究表明内脏神经末梢的膨体内含有储存的囊泡,神经兴奋时释放神
经递质弥散入组织液,作用于周围的组织细胞。包括免疫活性细胞,并影响其功
能。而我们的颈部筋膜是一个多层次的封套筋膜结构,颈部封套基膜的张力过
大可以卡压迷走神经,导致迷走神经功能障碍。
6、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
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免疫
作用。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
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
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
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
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
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
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
巴细胞的功能。
1)、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
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
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
发生、发展。
2)、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
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
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
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
免疫抑制.
3)、巨噬细胞 :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
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
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
感应及效应功能。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
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
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
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
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
4)、交感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脾脏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腹腔交感
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富含去甲肾上腺能传出神经纤维,同时含有少量胆碱能神经
纤维,由脾门伴脾动脉入脾。脾交感神经纤维不含传入神经纤维,几乎是无髓
鞘和Schwann细胞的传出神经束。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小梁及白髓的淋巴小结和
PALS中央动脉周围,呈网状或丛状包绕。脾脏除主要接受NA能神经支配外,还接
受肽能神经的支配,主要分布于脾脏较大血管周围、少量位于白髓PALS内。
外周免疫器官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结构上的唯一汇聚点,也是神经系统将
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影响免疫系统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
器官,脾脏的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一般认为神经系统对脾脏免疫功能的
调节是通过直接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间接通过内分泌系统释放的激素两
种途径,作用于免疫组织及免疫活性细胞达到调控的目的。脾交感神经对脾脏
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调节脾脏血液灌流量和脾免疫细胞的功能。有研究认
为:脾脏的免疫功能与脾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呈反相关关系,即脾交感神经兴奋
增强,则脾脏的免疫功能减弱,反之,则脾脏免疫功能增强。脾交感神经电生
理活动与内毒素呈剂量依赖关系,内毒素剂量越大,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
强度越高,潜伏期越短,脾脏血液灌流量越低,说明脾交感神经对内毒素的
敏感性较高,能快速调节脾脏血流量,使之表现出相应的免疫反应。研究还
发现全身发热引起的脾脏交感神经冲动释放,会引起脾脏细胞因子相关基因
表达的改变,其中以IL-1、IL-6最为明显,但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具体作用还
不清楚。脾脏的神经纤维处于结构不断重塑、功能不断改建之中,这与机体
不断接受刺激,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时不断地感受刺激、协调功能、
作出应答和调节有关。脾脏的韧带连接属于筋膜性的连接,这种连接和我躯
干的体表筋膜在解剖上有着紧密的连接关系,脾脏作为一个内脏,必然有它
的能动律和原动律,它的活动有扩张期和舒张期两种类型,脾脏的原动律与
膈肌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动力的活动范围受到膈肌的限制,能动律受到周围
组织的限制,如粘连疤痕等的限制,在临床上一定要按照筋膜的悬链或者斜
链的走行进行触诊能够发现引起内脏功能障碍的源发点。
基于上述认识,针刀治疗提高免疫功能就是通过调节支配脾脏的交感神
经的兴奋性来调节脾脏的免疫功能(T5-8棘间韧带、肋横突关节以及颈椎的
颈一二增加椎动脉供血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针刀和或者手法对内脏的筋
膜松解使脾脏的能动律原动律恢复正常使脾脏功能恢复正常。
7、胸腺的相关解剖与功能:1)、胸腺的血管。胸腺的动脉来自于甲状腺
下动脉和胸口内动脉的中隔支和心包膜支。动脉丛多处穿过胸腺。进入胸腺
小隔并分成小支。穿入实质之后的皮质髓质交界处的微小动脉发出许多平行
或放射状的毛细血管走向皮质的浅层。胸腺皮质与髓质的交界处,汇集成毛
细血管后微静脉,其为细胞输出和淋巴细胞迁入的主要通道。
2)、胸腺的神经。胸腺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源
于胸交感神经链的星状神经节和其他的小神经节。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随
血管穿过,被膜或小叶间隔进入胸腺的实质。从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伸向皮质。
胆碱能神经末梢主要分布与水质与皮质交界处的质细胞之间。胸腺皮质与髓质
内的神经分布不同,与他们的功能有关。肾上腺素能对声线的细胞活动有抑
制作用。而胆碱能神经呢,具有兴奋作用。胸腺细胞表面有这些神经递质的受
体。支配胸腺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3)、胸腺的免疫功能。胸腺在成年以后虽然逐渐退化,但仍然保持了分泌胸
腺素的能力。人体的免疫括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机体通过免疫系
统的保护以防止感染。淋巴细胞专门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他们能识别不属
于机体的(非自身)外源物质。淋巴细胞参与不同的免疫反应。第一是自然
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指识别所有的外源物质。不论以前是否接触过,这类免疫
主要由胸腺和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第2是获得性或特异性
的免疫他仅仅识别曾经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因子(抗原),这类免疫由次
级淋巴器官(包括了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腺样体)。胸腺作为中枢性的
淋巴器官,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胸
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的微环境。胸腺内神经末梢
产生多种神经激素和神经肽。影响胸腺分泌、胸腺自身的发育,胸腺细胞和
胸腺基质细胞的发育成熟,胸腺的神经末梢也是胸腺的微环境组成部分之一。
当来自骨髓、脾脏等部位的原始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后,在胸腺微环境内,
通过胸腺细胞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使原始干细胞完成准备阶段的发育,胸
腺素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和抗原递呈能力。提高白细胞介素2的应答水平,
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并能增强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使其
分化、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迁出胸腺进入淋巴循环,分布于周围淋巴器官,
参与机体细胞的免疫反应。此外,胸腺生成素可使包括胸腺细胞在内的淋巴
细胞,分化为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胸腺素,继续促进T细胞
成熟并提高免疫力。但淋巴组织受破坏,T细胞极度减少时,进入胸腺的淋巴干
细胞依然能转化为T细胞。因此胸腺在青春期以后逐渐退化但胸腺促进T细胞分
化,发育的潜能始终存在,以维持机体功能稳定。正常胸腺,除了大量t细胞外,
还有少量的细胞。B细胞又以IgG最多,IgA次子,IgM最少。胸腺内的B细胞能增殖。
针对胸腺的神经支配和筋膜致密化的针刀松解,使胸腺的免疫功能激活或
者增强也是针刀治疗的重要切入点(颈前筋膜的松解、锁骨上窝的胸腺筋膜
针刀松解以及胸1-4的胸肋关节、肋间内外肌筋膜等的松解)。另外,按照
中医针灸的方法用针刀进行对症处理也是一个切入点。
虽然我们针刀治疗不能进入到一线奋战,但我们追求治疗机理和方
法的步伐不能停止。清楚了机理就能找到方法,大家一起努力,为战胜疫情奋斗。
[针刀新闻] 热烈祝贺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湖北学术部...
2025-04-30
[针刀新闻] 热烈庆贺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安徽学术部...
2025-04-27
[针刀新闻] 共襄学术盛举,助推针刀新程——北京汉章针...
2025-03-31
[针刀新闻]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特聘安德烈·杰尼塞...
2025-01-16
[针刀新闻]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浙江省学术部202...
2024-11-27
[针刀新闻]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第十六届国际针刀医...
2024-10-01
热烈祝贺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湖北学术部2025年会暨宜昌分会成立大会圆满召开!
2025-04-30
热烈庆贺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安徽学术部2025年年会圆满召开!
2025-04-27
共襄学术盛举,助推针刀新程——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河南学术部2025年年会圆满落幕!
2025-03-31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特聘安德烈·杰尼塞维奇为研究院客座教授
2025-01-16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浙江省学术部2024年年会于三门湾雷迪森广场酒店圆满召开!
2024-11-27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第十六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指南!
2024-10-01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内蒙古学术部2024年学术交流大会包头圆满召开!
2024-08-23
2024-08-23
韩国针刀医学会成立大会于2024年6月29日—6月30日在韩国首尔江南区国际会议中心圆满召开!
2024-07-01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上海学术部第五届年会于上海宝山隆重召开!
2024-06-16
2025-04-13
2025-04-27
2025-03-31
2024-11-26
2024-11-19
2024-10-01
2024-09-24
2024-08-19
2024-08-14
2024-05-24
汉章针刀名医工作室
2025-03-06
2024-03-08
2024-12-05
2024-12-05
2024-12-05
2024-12-05
2024-08-27
2024-08-27
2024-04-08
2024-04-07
版权所有-北京市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
联系我们 - 座 机:010-80105821|手 机:18211189850 王俊杰
中国汉章针刀医学网纠纷和解员:张晶:18511432687 张卫东:13811711205
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北市场所|投诉举报电话:69741094|营业执照
网 站: www.hanzhang.org|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管厂路28-11号至28-20号1层28-17|技术支持:天德星
备案号:京ICP备10218341号